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经验交流
传承“八棵树精神”,做新时代的交通人

来源: 甘肃省邮政业安全中心

日期:2021-02-19 00:00:00

【字体:

早在2018“八棵树精神”就成为嘉峪关的精神标示,市委书记专门对“八棵树精神”批示:以郑占乾同志为代表的嘉峪关公路人“八棵树”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钦佩,发人深思。2020年甘肃公路“八棵树精神”喜获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政务事业单位十佳文化品牌。“八棵树精神”承载着公路人不忘来时路、代代传承的精神之根,镌刻着公路人拥抱新时代、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

2012年我被组织调到嘉峪关市邮政管理局工作,有一次跟随袁立新局长去看望他的前任领导郑玉生的父亲,他叫郑占乾。路上局长告诉我嘉峪关是个工业城市,但城市绿化率非常高,绿化覆盖率39.2%,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7.59平方米。但是这里种树特别难,种树的土都是从周边酒泉、张掖买的,街道两边的树都在吊营养液、精心看护才能成活

 

 


 

在友谊街区的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老人。他很瘦,但是精神很好,与人交流言辞清晰。谈话中我了解到,1952年,嘉峪关市还不存在,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古城楼,周围全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当时在祁连山深处的镜铁山发现了铁矿,这是我国钢铁工业的一件大事。厂区和生活区选在嘉峪关的戈壁滩上,距离矿山八十公里。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少雨,“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坚强的修路工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修建了一条铁矿石运输专线公路。但是维护道路的正常运行,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





当时乍暖还寒、春意料峭,新中国第一代筑路工人郑占乾老人在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以阻挡风沙对房屋和公路的侵害。她的怀孕的妻子也参加了植树,后来生下了郑玉生。他们用炉棍和铁勺凿开坚硬的砂石,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我当时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多栽几棵树,一来盼望着这些树长大后能阻挡风沙,给光秃秃的戈壁滩增添几分绿色;二来也是把我们这一代养路人的痕迹留在这片土地上,当大家看到这些树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的养路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时任嘉峪关公路道班班长的郑占乾老人当初的想法朴实而单纯。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后来剩下八棵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他们哪是种树啊,简直就是播种希望!老一辈建设者们战风沙、斗严寒、抗酷暑,扎根戈壁、奉献青春、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八棵树”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精神标示。



也是机缘巧合,2019年我调入了甘肃省邮政业安全中心,朱晖主任是从省公路局调来的,对公路养护有着特殊的情结,谈起养护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道班就是公路养护最一线基层,是最累的地方,道班工人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都坚守在岗位上,常常一两个月回一趟家。戈壁滩上自然植被差,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疏,芨芨草、白刺、骆驼刺等戈壁沙滩干旱植物依稀可见。所谓道班,只是在路边挖了一个地窝子,能够防御野兽和风雪罢了。日常所需物品,依靠往来开车捎带,饮用水则要到深沟去取,取一趟水需要耗费半天时间。更困难的是护路工具过于简陋,最初只是一些简单劳动工具,劳动效率很低,去一趟工地,晚上回不了道班,就只能在野外露宿。有时还能遇到狼或狐狸等,非常危险。通过他绘声绘色的讲述,我对养护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有了更深的理解。



《甘肃交通政工》交流群里有个叶建文,他曾经也是养路工。每日写诗,笔耕不断,特别活跃,写的最多的是《路工和他的情诗》:“我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走到哪里都有一条路等待,微笑的告诉一条亲爱的大路,去开创一个心中坚实的世界。走过的地方青山微笑、花儿更美!”看到这里,我的眼里满是我画的嘉峪关“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盛开的鲜花和参天的大树。

树,是茫茫戈壁最明亮的希望;绿,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今天我们学习“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就是要重温前辈们的创业史、建设史和发展史。创业感天动地,成就来之不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是有千千万万像郑占乾这样的一代代劳动者在老前辈们创业的奠基上,接力奋斗、薪火相传,才造就了今天我们的和谐美丽的好局面。我们要传承好老前辈们的创业精神,以“八棵树精神”为感召和激励,讲品格、敢担当、能吃苦、善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努力谱写交通强国的新篇章!